扶持白姜产业发展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
叶 刚
白姜是铜陵地区的特色农产品,天门镇是铜陵白姜的原产地和主产区,2009年,铜陵白姜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2012年铜陵白姜获准注册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于2017年被授予“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,并被推荐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
一、铜陵白姜产业发展现状
1.白姜种植情况。一是种植面积稳步扩大。天门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、土地治理、高标准农田等农田建设项目,突出抓好生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,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,适宜发展生姜种植的农田达2.5万亩。目前,生姜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五峰、双龙、天门、新华、兴化、高联等种植条件较优越的村,实现生姜基地区域化布局。通过扶持引导,近两年土地流转大户和生姜加工企业踊跃参与生姜种植,三泉公司、天农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建立起规模化生姜种植。近几年,天门镇生姜种植面积稳步扩大,2020年达到3100亩,总产量4600余吨,产值近亿元。二是白姜品质不断提升。与此同时,在区农业部门和市生姜研究会的指导帮助下,天门镇高度重视铜陵白姜标准化基地建设,大力推广有机肥应用、无公害栽培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,生姜品质得到保护和提高。2012-2015年,和平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富饶绿园有限责任公司以“订单农业”形式建设的2000亩生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分别获得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片称号。
2.白姜加工业发展情况。全镇生姜加工规模企业和合作社有10家,其中6家企业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。此外,全镇以家庭作坊方式进行生姜加工的农户有100余户。全镇生姜年加工能力达1500余吨。目前,生姜产品有糖醋姜、糖冰姜、酱姜、姜丝香辣菜四大系列、二十余种,销往全国十余个省市,深受消费者喜爱,进一步提高了铜陵白姜的知名度。生姜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,三泉、和平、富饶、仙封山4个企业产品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,另外和平姜业有限责任公司还获得“安徽省名牌农产品”、“安徽省著名商标”“安徽名牌”等称号,成为生姜加工企业的领头羊。
3.白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情况。富饶绿园有限公司、天农合作社、三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、仙封山姜业有限公司等镇域内生姜加工龙头企业,以及周边地区数家生姜加工企业均与基地农户签订了生姜收购定单,形成了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产业化经营机制,带动农户500余户。既保证了加工原料质量,促进了企业发展,又为鲜姜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。生姜加工企业订单收购是鲜姜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,在稳定生姜价格、提高姜农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近年鲜姜平均销售价格在每公斤16-20元,生姜种植每亩销售收入24000-30000元,纯收入达15000-25000元(不含用工投入),成为我镇2000余户姜农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。同时,生姜种植、贮种、运输、加工、营销等产业共带动农民就业4000余人。
二、白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在肯定白姜产业发展成效的同时,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主要表现在:一是生姜种植规模依然不大;二是企业加工能力有限,带动能力不强;三是姜瘟病防治困难,种植风险大;四是鲜姜价格波动大,姜农收入不稳定;五是外地生姜流入加工企业和铜陵市场,以次充好、以假乱真,冲击了铜陵白姜市场;六是铜陵白姜品牌知名度还不高,市域外市场没有有效打开。
三、白姜产业发展建议
一是加强种植基地建设。建议农业部门加大推广生姜高效节水灌溉、保护地栽培、姜瘟病综合防治、绿色和有机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的力度,高标准建设生姜种植基地,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。
二是提高铜陵白姜知名度。建议区政府继续每年举办铜陵白姜文化旅游节活动,结合当前人们对保健食品的消费需求,重点宣传铜陵白姜的保健功能、营养价值和独特品质,拓宽铜陵生姜销售渠道。
三是加大龙头加工企业扶持力度。建议区相关部门对白姜加工新技术引进、新产品开发等予以资金扶持,提高企业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水平,提高产品质量。
四是加大白姜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投入。姜瘟病是铜陵白姜的“癌症”,一旦得病,种植户将面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。为降低生姜种植风险,保护和提高姜农种植积极性,建议区财政部门加大对白姜政策性保险的投入,提高赔付标准。
五是保护铜陵白姜品牌。建议区农业、市场监管部门对加工企业产品和销售市场加大监管力度,严防外地劣质生姜以次充好,以假乱真。相关部门支持市生姜研究会在行业自律、品牌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工作。